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人民大学丨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展示

编者按

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的认定工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高课程育人实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举措。本文汇总了中国人民大学4门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内容,供各院校教师学习、借鉴。

研究生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系列讲座》



课程简介

总体团队

本教学团队以全国知名专家为核心、老中青相结合,不仅教学经验丰富,而且充满活力。课程负责人刘伟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经济学组召集人、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国家级人才。近年来致力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研究,相关成果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经济学一等奖等。

课程团队由长期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教师组成。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1人,国家级人才6人等。近年来,团队成员相继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上发表理论文章,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野引领理论研究、扎实理论基础。

团队分工

刘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内在逻辑

邱海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

杨瑞龙——习近平新时代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论

谢富胜——促进公有经济与非公经济共同发展

刘元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调控论

刘瑞明——习近平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论

刘守英——新时代的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战略

陈享光——习近平新时代收入分配论

教学目标
本课程以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培养理念,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培养要求,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最新发展的理解为培养目标,立足于中国经济中的实际问题,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进行政治经济学阐释,切实提升学生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


课程内容

总体设计

本课程以课程思政教育为主线,系统介绍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分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在这一制度下的经济运行规律,阐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等主要内容,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致力于培养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培养学生肩负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鼓励学生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鼓励学生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课程内容

探索激发学生真学的研究型思政

(1)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使学生深刻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内在逻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2)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方位,使学生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如促进公有经济与非公经济共同发展、收入分配论、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论等。

(3)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具体问题,使学生切实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调控论、高质量发展论、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战略等。


教学方法

实现研究型课程与研究型思政的高度融合

(1)突出立德树人、培养创新意识。课程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积极引导学生坚持问题导向,遵循理论范畴上的中国原创和结构体系上的中国逻辑,向问题发掘和自主创新方向延伸。

(2)挖掘思政元素、坚定理想信念。课程通过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内在逻辑,使学生不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立场,增强学生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坚定学生投身改革事业的信念。

(3)扎根中国大地、培养研究能力。课程通过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切实了解我国当前和未来的问题,培养学生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特色

本课程具有“夯实基础、结合实践、案例教学”的特色,表现在突出教师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提高学生们自主创新意识等方面,致力于培养扎根中国大地、符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经济学卓越人才。

坚持与时俱进、展现时代精神。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最新问题进行学理分析,使学生对中国经济的实际问题有较深入和客观地认识。

突出立德树人、培养创新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强调理论范畴上的中国原创和结构体系上的中国逻辑,引导学生向“问题发掘”和“自主创新”方向延伸。

融合思政元素、内容丰富详实。通过将思政元素贯穿始终,多维度地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进行解构,让学生们认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课程评价与成效

通过近两年的问卷调查和课堂反馈情况来看,研究生们对授课内容、授课方式等均予以高度评价,研究生们对中国经济学理论研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热情度高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同时也吸引了若干高校教师参与学习,这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系列讲座》课程在全国高校的广泛推广形成了良好的示范辐射效应。


普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
《国际金融》


财政金融学院王芳教授领衔的“国际金融”课程及教学团队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

课程主持人为财政金融学院王芳教授,教学团队成员包括赵锡军、涂永红、何青、马勇、钱宗鑫、芦东。该课程属于专业必修课,是财政金融学院各专业本科生共同开设的主干课程之一,共3学分,51学时。



《国际金融》课程历经几代教学团队40余年不断探索,秉持“建设符合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具有人民大学特色国际金融专业和课程”的初心使命,不断探索前行。本门课程课程思政建设重点为“传承本土基因,立足中国经验”,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01

传承本土基因的教学团队建设

课程团队成员全部来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国工人先锋号、学校首届教师师德先进集体,具有较强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通过各类团队建设活动,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在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融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02

讲好“中国故事”的精品课程建设

课程始终引导学生结合重大事件讲好“中国故事”,结合专业领域知识“读懂中国”,结合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共命运”,以此作为立德树人的突破口和新抓手。

03

坚持“中国视角”的本土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坚持“应用经济学视角”和“中国视角”,及时融入来自于中国金融开放实践和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发展。

04

彰显“使命担当”的第二课堂建设

陶湘国际金融讲堂、金桐全球英才计划、“中美学生领袖金融对话”等活动的举办,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有助于全方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使命感和担当精神。

《国际金融》课程读书演讲比赛

《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团队始终秉承“三全育人”理念,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坚信国际金融理论必须来自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必须能够指导这一伟大实践,并且要为中国的国家利益服务,专注培养“了解中国国情、具有研究能力、符合市场需要、维护国家利益”的能够自由行走在中西两个文化平台上的优秀财金人才。



普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

《社会学概论》


该课程主持人为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冯仕政教授,课程团队包括黄家亮、奂平清、朱斌、陶涛、卫小将、谢立黎。该课程为社会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面向大一学生,共3学分,51学时。


《社会学概论》坚持文化自觉、理论自觉、实践自觉,系统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本学科特点,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积极探索教学规律、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以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社会运行论为主线,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注重将教学理念、方式、方法的创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融入相结合,将专业知识和价值引导相结合,初步形成了基于中国经验的社会学知识体系;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支撑高质量的课程教学,始终保持课程的精实度和前沿性。通过多年不断实践探索,课程形成了一套以“田野课堂”为代表的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教学模式。



贯彻中央关于“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和“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按照“田野进课堂、课堂进田野,田野与课堂有机翻转”的理念,课程组先后在河北定州、山东曲阜、浙江台州、江西弋阳、四川成都,以及北京海淀等地建立了10余个持续、稳定、制度化田野课堂教学基地,根据人才培养需要随时开展教学活动。一方面,鼓励学生去社会实践的第一线开展社会调查,让学生走进实际、贴近百姓,通过亲眼观察、亲耳聆听、亲身体会,在火热的生活中感悟和掌握专业知识,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收获第一手调研资料。另一方面,把在一线工作、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理论水平的实务工作者请进课堂,讲解他们的实践经验,让师生与实务工作者面对面切磋。



“田野课堂”致力于以“五实”即实境教学、实战课堂、实务课程、实践成果、实作友圈为基础,有力推动“田野”与“课堂”的往复穿梭和迭代翻转,高效统合和有机衔接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着力实现“三结合六循环”,即生产力建设与生产关系建设、能力建设和团队建设、学科建设与社会建设的有机结合,校园与社会、教学与科研、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思辨与行动六对关系的良性循环,目标是培养兼有思想力、行动力和完成力的社会学专业人才。




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
《国际贸易概论》


课程简介


古人云:“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这段话,很好地诠释了德与才之间的关系,德才兼备者,方可担当重任!

《国际贸易概论》是专门研究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以及各国经济贸易关系的应用经济学课程,与一国的国内经济发展,对外经济联系密切相关,涉及各种关系的交错互动。


思政元素:爱国主义;爱社会主义;胸怀天下;责任义务;四个自信;理论创新


教学设计与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作出了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指示,成为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指引。《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的相继发布,更是成为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遵循。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着深刻调整,国内发展环境也经历着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国家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国际贸易概论》是专门研究国际经济贸易理论与实践,各国间经济贸易交往与贸易利益分配,当代国际贸易的各种新现象、新问题的应用经济学课程。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国内经济水平、资源禀赋、产业实力、市场状况等密切相关,因而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直接相关的课程。因此,《国际贸易概论》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是:立足国内国际双循环,提升学生视野与担当!

鉴于继续教育对象的特点,诸如在学习动力、社会实践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国际贸易概论》课程思政的整体教学设计,尽量贴近学生需要,满足学生成长期待。重点讲授知识的基本要义与逻辑,尽量减少各种艰深的抽象推演。结合专业特色与课程特点,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紧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使命担当、职业道德、守法尽责与集体主义教育等为重点,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领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与质量。

这里,将从以下方面介绍《国际贸易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情况。

(一)课程思政的建设思路与框架

正如开篇古人所云,德才兼备才是有用之材。在专业教学中处理好育人与育才的关系,是各类专业课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主要任务。《国际贸易概论》课程思政的设计思路主要着眼于:

1.科学设计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

主要分为三个方向:

知识目标:准确系统地掌握课程的各种专业知识内容;

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知识识别和判断国际贸易发展中的各种现象与问题,掌握正确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育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引领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与质量。

2.优化拓展课程思政的内容供给

针对继续教育学生有工作、有实践、信息多、想法多的特点,在课程讲授的各环节,有意识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尤其是密切追踪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国家的重要战略决策、国内国际关系的动态演变,丰富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3.切实保障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一是确保立德树人。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知识传授和智慧赋能,更要“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投身社会发展建设的使命担当。

二是确保能力提升。通过课程系统训练,不仅引导学生提升专业能力,借助所学认知社会;还需要引领学生获得洞察当今国际贸易发展变化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的能力,掌握与提升分析现实问题的有效方法。

(二)课程思政的建设方向和重点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紧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使命担当、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守法尽责与集体主义教育以及国家方针政策的理解与执行等为重点,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

(三)课程思政的建设模式与方法

1.学院领导高度重视

根据教育部“高校主要负责同志要直接抓人才培养工作,统筹做好各学科专业、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的规定,为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学院领导在全院有关工作会议上提出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任务,鼓励支持教师申报“课程思政示范课”,并布置教师党支部专门对课程思政问题进行学习研讨。

2.设置思政辅导员

教书育人,专业课教师的作用不可或缺。为此,学院始终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党员的先锋作用,号召专任教师争当“思政辅导员”,通过专业课教师密切联系学生,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教学实践特色

1.课程讲授强化使命担当

在《国际贸易概论》课程讲授中,通过引入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导向法、对比分析法、案例教学法、启发教学法、故事导入法等,针对课程的知识内容,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强化使命担当,提升能力视野。

以讲授“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概念及内容;

(2)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对外贸易中的现实问题;

(3)育人目标:深刻理解国家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以及企业为什么要承担社会责任。

教学方案:

(1)问题导入

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贸易大国的地位稳固。贸易大国是否是贸易强国?如何使贸易大国成为贸易强国?都是需要进一步探寻的问题。

(2)理论讲授

通过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内容的解释,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国家、产业、企业之间的关系:国家竞争优势由产业竞争优势决定,产业竞争优势由众多企业竞争优势构成,企业竞争优势取决于是否具有创新机制,直接决定着其产品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由此构成决定一国对外贸易优势的几个层面。

进而启发学生思考:

第一,如何理解国家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意义?

一国参与国际贸易的竞争优势是由国内产业、企业的竞争优势决定的,首先必须使国内大循环的整体水平提升,才能有更强的实力参与、推进更高水平的国际竞争,进而促使国内大循环向更高水平发展。

第二,如何理解国家提出高质量发展战略、强调中国经济要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意义?

只有使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企业提质增效,才能使出口产品质量提升,进而形成高水平的贸易优势,才能使贸易大国成为贸易强国。

(3)观念提升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每个微观企业高质量,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是不能为追求私人利益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或造成环境污染。因为假冒伪劣不仅是对消费者的伤害,也是对资源的浪费。污染环境是对子孙后代的犯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此,企业必须承担社会责任!

特别是继续教育的很多同学,未来可能自主创业,可能有些同学现在已有自己的公司,有些同学已是企业管理人员,因此更应具有社会责任意识、树立大局观念,并运用到企业(尤其小微企业)决策中,使企业遵守社会规范,努力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

2.教学过程贯穿家国情怀

《国际贸易概论》课程中很多理论源于西方著名学者,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在讲述国际贸易理论时,不仅要详细解读理论的核心要义,更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各种理论形成的背景、理论的不断演进,特别提请学生关注这些理论创立者多数是在特定历史阶段为解决本国经济发展遇到的突出问题,而提出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国外学者也有为自己国家经济发展贡献智慧的爱国情怀。

但是,西方学者的理论毕竟源于特定历史背景,现实世界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完全照搬无法解决所有问题。这就要求中国人,尤其是新时代青年,拥有家国情怀,立志报效国家,以国家前途命运为己任,投身到对我国经济发展各种纷繁复杂问题的实践或研究中,总结中国经验、提出中国方案、创新中国理论、开拓中国道路。不仅解决国内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也为其他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课程成效与规划


根据高校课程思政要“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的要求,《国际贸易概论》课程思政建设非常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针对继续教育学生的特点,为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国际贸易概论》课程在作业设计方面加强了能力培养,也融入了课程思政内容。

具体做法是:每次课堂讲授的最后环节,都随堂布置一项课后作业,将每次作业汇集起来,就是一份完整的学期作业论文,题目由学生根据自己工作或个人关注选择。这种方式的好处是:

第一,继续教育学生有工作经历、有学习能力、具有大专层次不同专业的学历与不同的知识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现实或热点问题,本来就有自己的兴趣,有一定分析判断能力。因此,通过布置作业系统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度,提升学生挖掘问题的能力与观察事物本质的水平。

第二,作业设计引入课程思政素材,要求学生在分析所选问题中引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经济全球化”的论述,或引入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等内容,有助于拓展学生分析问题的视野。

第三,完善作业评价机制,规范学生作业的完成。一方面明确规定不允许学生抄袭,另一方面学生也不容易找到与作业要求完全一样的内容抄袭。考核评价机制的建设主要是从制度、规则方面限制学生抄袭,促使学生树立学术诚信的意识,为学生必须完成的学位论文写作构建必要的行为规范。

总之,通过上述环节的设计与实施,培养学生通过《国际贸易概论》课程的学习,立足国内国际双循环——我国发展实际,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使命担当、家国情怀、职业操守、行为规范的责任感!


来源丨教育部学位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在线教育

申明丨转载旨在分享,本号尊重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2022年高等教育课程目录

时间

地点

课程名称

持续更新

线上

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自评报告撰写专题指导班(线上)

2月24-27日

线上

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研修班

3月11-14日

南昌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22年自评报告撰写专题研修班

3月25-28日

贵阳

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2022年申请书与自评报告撰写实战班

扫码报名

笃行教育

精品课程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